暖通熱泵設備分散型布置的技術策略
概要
暖通機組的設備布置大概有:緊湊型或分散型。暖通機組設備的緊湊型布置,即主機和輔機共同布置在同一平面、同一空間內;暖通機組設備的分散型布置,即主機和輔機分別布置在不同平面、不同空間內,經由管路連接彼此。故而,管路較長;冷媒流動管路阻力系數較大。技術對策:適當加大壓縮機功率;二次過冷,大幅度減少冷媒在管路中流動產生的閃發損失。
內容
換熱面積相對值的曲線斜率隨過冷度逐漸增大,增長速度越來越快。COP相對值隨過冷度的增大,呈線性增長趨勢;過冷度每升高一度,COP相對值增長0.64%。選擇合適的過冷度對于提高系統的節能性和經濟性是十分必要的。例如,當空調系統較小時,一次過冷已經能夠滿足系統的要求。然而我們都知道,很多的中央空調工程面對的都是管路較長、室內外機高低落差較大的情況。譬如,10匹以上的機組,室外機到最遠室內機的管路單程長度有可能會超過100米;室內外機落差也是會達到幾十米。這時候,5℃~10℃的過冷度根本無法滿足機組制冷的要求這就需要進行二次過冷的設置。
假設正常的壓縮機排出了冷媒蒸汽是85℃,這些高溫高壓的蒸汽一般經過冷凝器后被冷卻成了50℃液態冷媒(集中供熱簡況:初寒期、嚴寒期、末寒器;系統回水溫度42℃~50℃.暫取45℃),倘若你通過加大冷凝器的面積把這個R22蒸汽能冷卻到47℃,那么制冷效果肯定比50℃的好,但你想溫度更低,不好意思“I AM SO SORRY”了。眾所周知,我們暖通熱泵都是水冷的,也就是靠系統回水來冷卻制冷劑的,倘若系統回水溫度就是45℃,你就是把冷凝器做到無限大也只能把冷媒冷卻到45℃,絕不可能低于45℃,“卡諾公式”告訴大家,兩個溫度相同的物質之間是不會互相傳熱的...(記住這個很重要)
無限加大冷凝器,那是個笑話,我們不可能做得到。因此苦思憫想一番,我們的實驗發現了空調循環過程中有一個小九九:從蒸發器里出來的冷媒氣體才15℃~20℃左右!我們就想著利用這個水溫去冷卻冷凝器出來的冷媒液體,50℃與18℃溫度去傳熱,完全有可能把溫度50℃的液態冷媒降低到45℃以下,不排除溫度甚至會低于環境溫度...這就是所謂的“二次過冷”技術
好了!問題來了...這個50℃的液態冷媒理論上看起來似乎可以被冷卻到25℃,反之蒸發器出來的氣態冷媒被加熱到25℃,這個也是不行的,因為壓縮機都有個溫度極限,到了這個溫度有可能就會過熱保護(且不說熱交換越充分,換熱設備就得越大),考慮到種種問題,通常"二次過冷"控制降低冷媒5℃就很膩嗨了...說到這里又衍生出一個新問題,液態冷媒溫度是降低了,那么壓縮機的回氣溫度不是又提高了么?暫且不說壓縮機有過熱的風險,從能量守恒的定律來看,這頭冷量是降低了,那頭熱量又增高了,感覺還是“然并卵”呀!
大家注意:這個理論是基于同一個冷凝器的基礎上的說法,如果無限加大冷凝器沒有辦法將冷媒溫度降到系統回水溫度以下,但是二次過冷技術就可以將這個理想變為現實,然而回氣溫度升高幾度,我們卻可以采取適當放大冷凝器面積的方式來將經過壓縮機的過熱氣態冷媒冷卻到45℃(這個需要大家認真理解)
以上便是所謂的“二次過冷技術”:二次過冷技術不僅起到一定的節能效果,而且液態冷媒被二次過冷后冷媒輸送距離得到了大幅提升(未被二次過冷的液態冷媒也許走個30米的銅管就會變成氣液混合的狀態,這樣容易阻礙冷媒的輸送,但是被“二次過冷”后走個40米可能還是液態...)
暖通熱泵"一次過冷"、"二次過冷"技術起到提升制熱能力的同時,噴氣增焓流路提升了壓縮機冷媒流量,降低排氣溫度,提高系統穩定性。
暖通機組的設備布置大概有:緊湊型或分散型。暖通機組設備的緊湊型布置,即主機和輔機共同布置在同一平面、同一空間內;暖通機組設備的分散型布置,即主機和輔機分別布置在不同平面、不同空間內,經由管路連接彼此。故而,管路較長;冷媒流動的管路沿程阻力系數較大。技術策略:適當加大壓縮機功率;二次過冷,大幅度減少冷媒在管路中流動產生的閃發損失。